昨日,隨著成都市2014年飲用水宣傳周活動的開展,成都商報記者隨成都市供水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到成都市自來水六廠(簡稱水六廠),體驗了自來水從原水提煉成自來水的全過程。
  在一間水質監控車間,記者首先發現了一個小魚缸,上面標牌上寫有“生物檢測池”的字樣,幾根管道插入缸內,裡面裝有渾濁的水。“這是剛取的原水樣品。”說罷,工作人員劉亮拿起一個小網,從缸內撈出了兩條魚。
  劉亮介紹,這是水六廠的一種生物監測水質的方法,主要用於檢測原水的毒理性指標,水六廠於上世紀90年代開始採用,魚類對水質變化很敏感,如果水質不好,魚會大面積失去活性,嚴重時會導致死亡。“這兩條魚屬於錦鯉,是感官系統與人相似的魚類。”
  昨日中午,成都市衛生執法監督支隊環衛大隊工作人員,現場對水廠出廠水進行了檢查。在檢測室,工作人員分別提取了四管10毫克的出廠水作為樣品,通過多參數水質分析儀進行檢測。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規定濁度指標為小於等於1NTU,在檢測室內,記者通過儀器看到,出廠水濁度只有0.09NTU,遠遠低於國家規定的標準。國家標準規定出廠水餘氯量為不小於0.3—4mg/l,而檢測出的水六廠出廠水餘氯為0.62mg/l,管網水中消毒劑餘量的存在使得持續消毒作用得以保證。
  環衛大隊工作人員邱蓉介紹,每個季度都會對水廠的衛生管理情況以及出廠水進行監督檢查和抽樣檢測,每年汛期到來時,檢測頻率會有所增加。
  成都商報記者 逯望一 攝影記者 陶軻  (原標題:缸內養魚 水質好壞魚先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pqfhtfyo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