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恩·科迪領獎時一度落淚。 攝影: CP/Mark Blinch今年的總督獎頒給了日前剛奪得布克獎的《發光體》。林恩·科迪的《折磨人的旅程》。
  本周三早上,加拿大藝術委員會(Canada Council for the Art)公佈了一年一度的總督文學獎(Governor General Literary Awards)獲獎名單;在此之前一個星期,加拿大另一項重要文學獎“吉勒獎( Giller Prize)”頒獎;在那之前,加拿大文學評論界和媒體津津樂道的是艾麗絲·門羅的“諾貝爾文學獎”桂冠,以及在加拿大出生的、最年輕“布克獎”得主艾琳娜·卡頓(Eleanor Catton)的傳奇。
  加拿大文學一直很強,英語和法語都有實力相當齊整的作家群 ;但它的英語文學被掩蓋在美國和英國文學的陰影下,而法語文學則一直被法國文學所淹沒——還從未有像今年這樣,加拿大文學受到世界矚目、收穫這麼多的贊美。對於加拿大這樣一個剛剛慶祝人口超過3500萬的“小國”,這成績相當不錯了。
  總督獎 《發光體》再獲獎 眾人意外
  加拿大“總督文學獎”是個政府獎,首次頒獎是在1936年。目前它由加拿大藝術委員會來負責頒發。它設有七個獎項類別:虛構類、非虛構類、戲劇、詩歌、兒童讀物、兒童插圖、還有翻譯——這些類別又分為英語和法語兩種加拿大的官方語言——可謂面面俱到了。
  當然,每年最重頭的獎項依然是英法語的虛構類作品。
  當臺上宣佈今年的獲獎者是前不久才得到“布克獎”的《發光體》的時候,臺下的掌聲,怎麼說呢,顯得有些稀落——或許有人會認為,卡頓不夠加拿大。今年28歲的她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倫敦市—— 她的父親當時從新西蘭來到加拿大攻讀博士學位——她六歲的時候隨著全家搬回了新西蘭。
  這部講述早期新西蘭淘金移民的故事,顯然令“總督文學獎”的評委們折服。在頒獎詞中,評委們說:
  “《發光體》創造了一個完整獨特的世界,包括其神秘的宇宙學。作者用令人驚喜的寫作技巧以及高超的講故事的能力設計了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世界。書中的每一個人物就是一顆行星——複雜但卻被出色地呈現。作者以準確感性的語言揭示了貪婪、恐懼、嫉妒、渴望——這一切意味著人性。”
  艾琳娜·卡頓在獲得“布克獎”之後的這段時間其實一直獃在加拿大,她接受採訪時表示,“希望以後能夠加強與自己的出生地之間的聯繫。”,甚至暗示了移民的可能性。她的獲獎致詞中提到:“關於移民的小說已經被講述過無數次了。每一個移民同時也是個背井離鄉的人,正如作家必須要平衡追隨文學傳統與打破傳統之間的關係。”
  在“總督文學獎”頒獎之前,評論界非常看好入圍的約瑟夫·波登(Joseph Boyden),他的史詩小說《奧倫達》(《The Orenda》講述十六世紀歐洲殖民者殺戮原住民的慘劇。波登有部分原住民血統。2008年,他曾憑藉《穿過黑雲杉》(Through Black Spruce》獲得過“吉勒獎”,而他的作品總會追溯自己的原住民的根。
  今年獲得英語類非虛構類大獎的是桑德拉·加瓦(Sandra Djwa)的傳記作品《沒有地圖的旅程》(Journey with No Maps》,講述加拿大著名女藝術家P.K.佩吉的一生;獲得戲劇大獎的則是一部頗具野心的關於全球氣候變暖的作品《斷層線》(Fault Lines》,作者是多倫多的尼古拉斯·比倫(Nicolas Billon);而詩歌獎則給了女詩人凱瑟琳娜·沃蒙特(Katherena Vermette)的處女作《 北端情歌》(North End of Love Songs》。
  吉勒獎 門羅效應的延續?
  今年“吉勒獎”給了一部短篇小說集《折磨人的旅程》(Hellgoing》,作者是來自西部埃德蒙頓市的林恩·科迪(Lynn Coady)。43歲的科迪曾經在2011年入圍“吉勒獎”的終選提名;這次憑藉短篇小說集獲獎還是出乎她的意料。
  這部作品由九篇短故事組成。科迪曾經在加拿大全國發行的報紙《環球郵報》上開設一個類似心理咨詢的專欄,據說這部作品中的故事就來自那裡 ——個人被禁錮於自己的世界中,與他人無法溝通,人與人的關係“充滿道德和情感的複雜性”。
  包括了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在內的三位評委對這部作品的評價是:科迪用鮮明、創新性的語言使這本書魔幻般地統一起來,洋溢著敏銳的智慧和同情……科迪的故事充滿了傷感的幽默、可感的憤慨、讀起來令人炫目;讀者從中感到生命本質的存在。
  我認識的一位出版人琳達·李斯(Linda Leith)女士當時在“吉勒獎”的頒獎現場。她回應說,當時大家還是有些吃驚的。“吉勒獎”頒給短篇小說集很罕見。此前只有兩位作家例外,一位是艾麗絲·門羅,她兩次獲得“吉勒文學獎”,《好女人的愛情》(The Love of a Good Woman》(1998) 和《逃離》(Runaway》(2004);再有一位就是來自越南的華裔作家、醫生林浩聰(Vincent Lam),他的短篇小說集《醫生這件事》(《Bloodletting and Miraculous Cures》得到阿特伍德的賞識,在2006年獲得了這個獎項。
  《折磨人的旅程》獲獎似乎是再次強調門羅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所表達的:短篇小說是非常重要的藝術形式。
  無獨有偶,“總督文學獎”當中法語虛構類作品今年也頒給了一本短篇小說集《當黃蜂沉默的時候》(《Quand les guêpes se taisent》, 作者是來自魁北克的帕提爾(Stéphanie Pelletier)。
  而今年進入“吉勒獎”終選名單的其他作品其實非常強勢。比如,麗莎·摩爾(Lisa Moore)的小說《捕獲》(《Caught》講述來自中產階層的年輕人販毒的故事;丹·維勒塔(Dan Vyleta)描述二戰之後發生在維也納的復仇故事《畸形女僕》(《The Crooked Maid》等。
  琳達說,今年令她開心的是,這部獲獎作品來自加拿大本土的一個中等規模的出版社,House of Anansi Press——在今年的“吉勒獎”最後五本候選作品中,這個出版社占了兩本。
  “吉勒獎”設立在二十年前,是一位商人為紀念他過世的太太多麗絲·吉勒而設置的——吉勒生前是《多倫多星報》的文學版編輯。它每年頒發給一本加拿大出版的英文小說/短篇小說集。
  儘管在最初幾年,“吉勒獎”曾受到抨擊,認為它太偏重多倫多(也即安大略省)的作家;而且,過分依賴跨國出版公司的作品,如貝塔斯曼旗下的蘭登書屋、企鵝出版社以及加拿大諾普夫出版社等。但是,經過了二十年的經營,它逐漸成為加拿大英語文學中最重要的獎項之一 。
  從2005年開始,“吉勒獎”還成了加拿大獎金數目最高的文學獎,比“總督文學獎”的獎金高出了一倍,獲獎者可以得到五萬加幣的獎金,其中一小部分獎勵給出版社。
  加拿大英語文學收穫頗豐
  通常來說,“總督文學獎”中的英語虛構類作品和“吉勒獎”的提名常會出現重疊——既然可以同時申請兩個獎項,而大部分情況下,對好作品的認定也很可能會有相似之處。不過,今年是個例外,兩份終選名單上的作品完全不同。
  琳達·李斯女士表示,這也說明今年參選的風格獨特的作品很多,評委的口味也不盡相同。顯示今年加拿大英語文學的收穫頗豐。
  她介紹說,“總督文學獎”更加全國性一些,包括每個類別的評委會成員都會做些地區上的平衡。但如果從對作家的名氣和銷量的推動力來看,“吉勒獎”顯然要大得多。比如,林浩聰的《醫生這些事》獲獎之後,銷量從幾千本上升到了全世界各地的上百萬本,還被拍成了電視劇。
  不過,對於謙遜的加拿大作家來說,他們的目標或許不在這些。加拿大是可以讓致力於寫作的人不受干擾、純粹寫作的地方——它提供給作家這樣生活的可能性——當然,大部人可能默默無聞地終老。在這一段的喧囂過後,他們會回到書桌前繼續自己的寫作,即使有那麼一兩部作品獲獎,生活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撰文/梁彥  (原標題:加拿大文學收穫自信的一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pqfhtfyo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